荃银高科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报告期,企业主要从事优良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繁育、推广、服务,以及利用公司优质特色品种带动的订单农业业务。公司从始至终坚持走“以科研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之路,持续培育和推广了一系列优良农作物品种;积极探索订单农业业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公司基本的产品包括: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小麦、棉花、瓜菜、油菜等农作物种子,销售区域覆盖华中、华东、华南、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国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及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境外地区;公司利用优质特色品种带动的订单农业产品主要供应给国内用粮、养殖等企业。

  报告期,公司围绕长期发展的策略和年度经营目标,聚力深耕种业,推进精细管理,强化市场开拓,扩展增效空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992.0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4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34%。

  公司业绩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杂交玉米、棉花品种市场表现优良,市场营销力度持续加大,市场占有率提升,其中玉米种子收入13,294.5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45%,棉花种子收入7,318.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62%。

  科研创新是种业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企业成立之初即确立“科技先行”的发展原则,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及种子企业横向合作为辅”的新品种研发模式,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逐步建立了以公司为主体的育种体系。

  育种是种业公司发展的核心,需要种质资源、育种基地、育种技术设备和科研团队。为保持公司科研实力,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研发投入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准,2020-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5,617.33万元、8,328.00万元、11,384.63万元。公司成立了荃银农业科学院,下设水稻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瓜菜研究所、经作研究所、分子检验测试中心、资源保护中心、国际研发中心等部门,并建立了“农业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分子育种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登记备案安徽省院士工作站。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在合肥南岗、海南三亚等多处建有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及覆盖主要生态区域的生态测试网络,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打造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科研团队。

  在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公司也重视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2016年公司联合国内6家技术领先的科研院所创立了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主要开展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分子设计商业化育种及有关技术研究,为科研发展搭建技术领先的平台。创新联盟成立以来,在激发联盟主体间优势互补、协同协作、凝练共同任务,联合解决重大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联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同时也是首批认定的“标杆联盟”。2019年,公司联合创新联盟的部分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共同投资设立的子公司中科荃银,进一步将国内农业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有机紧密结合,解决农业生产及品种选育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利于提升公司水稻科研育种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22年,公司牵头聚合华中农业大学等科学家团队以及4家产业单位,设立了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以提高我国棉花资源创新和商业化育种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棉花产学研用的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同时,公司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助力种子业务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育种方向及目标;收集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材料;选育优质、高产、抗逆亲本;新组合测配、观察、评比、推荐参加各级区域试验;新组合示范、展示。

  一般而言,从收集种质资源、创制新材料,到选育出新品种需8-10年,如果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可缩短3-4年;若公司已有成熟亲本,新品种选育则需3-5年。

  公司水稻品种绝大多数为自主选育,其品种所有权完全归公司所有;部分与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等合作选育的品种,其品种所有权为公司与合作方共有,各自权属比例通过合同进行约定。公司玉米品种随着玉米种子产业的不断发展,自主选育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发展初期主要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市场商业化育种成果生产经营权的局面。小麦品种主要来源于市场商业化育种成果,公司购买取得其生产经营权;近年来,公司加快自主选育小麦品种的进程。

  在“自主研发为主、横向合作为辅”的研发模式下,对公司自身研发实力的要求较高,公司需要对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选育方向或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具备足够的种质资源和充分必要的育种条件,以及较高业务素质的科研团队,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始终保持科研团队的创新优势和整体实力,并建立公司科研成果保障体系。

  公司种子生产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即委托代制模式,具体生产组织过程如下:公司根据销售计划制定当年种子生产计划,包括生产数量和制种面积,并合理分配各区域制种基地;根据制种商的资质、信誉、财产状况、资源优势,并结合基地的气候、土壤和种植习惯进行筛选、提名、组织调查,最终确定制种商名单;与各区域受托制种商签订种子生产合同,约定委托制种面积、数量、结算价格和种子质量要求等;公司负责提供制种亲本材料,对整个制种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与指导;受托制种商负责制种面积落实、制种区隔离、技术指导等大田制种工作,确保生产的种子达到合同约定标准;种植户负责按照技术要求生产种子;种子成熟后,受托制种商统一收购并运送至公司或公司指定仓库进行预入库,预入库时公司按袋抽样,对种子的发芽率、净度、水分、纯度四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纯度指标室内检测结果仅作为参考,最终以田间鉴定结果为准;检验合格的种子可正式入库。

  由于种子生产整个过程都在大田进行,因此种子的产量质量受异常气温、旱涝、病虫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此外,受托制种商的技术指导是否得当,种植户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落实到位等也会对种子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按照行业规则,如果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损失由公司、制种商和种植户三方协商,共同承担损失;如果是受托制种商或种植户管理问题造成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

  公司所采购的物资主要为种子包装物。种子包装物主要是根据全年销售计划制定包装物采购计划,包装物供应商的选择主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确保优质优价。

  国内销售采取的主要是经销商销售模式。每年下半年,公司与各区域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经销商根据公司确定的提货价预付货款后提货,将种子发至终端种植户,一般在次年5月下旬前完成。整个经营季节(即种子销售季节)结束后,公司根据确定的结算价和当年的销售政策与经销商结算货款。如果出现经销商退货情形,公司将按照一定的退货量标准接收退回的种子,并及时进行拆包入冷库越夏处理;对超出标准的退货则向经销商收取拆包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经销商盲目提货导致的大比例退货风险。

  国外销售方面,公司一般在每年2月份之前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种子出口计划,签订销售合同,客户开立信用证后,公司根据客户时间进度要求组织种子加工、包装、发运,付款结算方式以信用证为主。国外销售在种子发货后即实现了最终销售,不存在退货情形。

  一方面,经销商在销售公司产品的同时,可能也会销售其他同行业公司产品,公司产品能否作为重点销售对象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对此不能完全控制;另一方面,经销商销售的其他同行业公司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能会波及公司产品,影响正常销售。

  为适应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以下合称“大户”)等客户群体持续增加的行业形势,公司开展“公司+大户”的营销模式,同时加强服务型营销,通过为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建立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体系,促进销售模式转变。此外,公司与中化现代农业在MAP(ModernAgriculturePlatform)业务方面继续深入合作,为种植户提供种、药、肥一体化供应及粮食收储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推动农业服务业务不断发展。

  每年的种子收获季节,仓储部接到生产部发出的入库通知单后开始接收种子,首先根据随货清单及入库通知单检查种子件数、名称、规格、数量、重量等,然后对符合公司仓储管理规定的种子办理预入库手续,卸货的同时公司按袋抽样进行种子质量检测。待检测合格报告出具后,由生产部开具采购入库单,仓储保管员复核种子名称和数量,办理入库审批手续,合格种子方可进入仓库贮藏。

  由于种子是生命活体,在仓储贮藏期间会因自身的呼吸作用产生许多热量,为加强气体交换,促使种子降温散湿,公司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适时通风。如遇阴雨潮湿天气时,及时关闭门窗,防止潮湿空气进入仓库。根据季节变化,公司还会定期检查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虫鼠害等情况,在每年包装淡季彻底进行熏仓杀虫及入冷库处理,确保贮藏种子的安全及品质。

  为确保贮藏种子数量的准确性,公司在每年8月及年末分别实施两次全面的仓库盘点。盘点工作由仓储部、财务部、审计督查部及年度审计机构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实物盘点完成后,将盘点结果与财务信息系统的记录进行核对,出具盘点差异报表,财务部依据盘点差异报表进行盘盈盘亏处理。

  随着土地规模化种植的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开展订单农业,促进品牌粮食生产,带动农业发展等相关文件的号召,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整合资源,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致力成为大农业业态的创新者和现代农业服务商,为现代农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在做强核心种业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品种+品牌+资本”,与产业链粮食加工企业、养殖企业等相关品牌公司合作,发展专用小麦、优质水稻、青贮玉米等订单农业业务,从而促进种子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公司利用自身品种、技术、品牌等优势,与粮食加工企业、养殖企业等相关品牌公司确定农产品需求订单,优先采购荃银品种产出的农产品。此外,公司在具备条件的种植区域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合作,确定大田种植订单、提供专用种子及配套技术服务;种植结束后,收购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的农产品定向销售给粮食加工企业、养殖企业等相关品牌公司。

  订单农业业务需要由公司先行采购上游种植户产出的质量合格的农产品,进而需要较大的周转资金,如果不畅将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公司需做好资金使用计划,进行资金风险控制;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及时关注合同履行情况,如出现违约及时维权,防止资金损失。

  若公司在收购农产品时质量把关不严,或在仓储过程中因保管不当等原因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会导致公司收购的农产品不符合需求端的质量标准,无法销售。因此公司在农户种植过程中需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在收购时严格把控质量关,并加强仓储管理,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检,确保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当产量过剩时,市场价格低于订单合同价格,粮食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可能出现违约。公司将在业务拓展的合作主体选择上尽可能选取上市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大、信用较优的企业进行合作;此外通过完善合同、设置履约保证金等方式确保交易对方履行合同。

  随着全球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种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引领性地位日益突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赢得农业竞争优势迫切需要种业优先发展、率先突破。近年来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推动着我国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种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种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种企兼并重组持续活跃,一批规模小、研发水平落后的企业逐步被淘汰或被兼并,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迅速成长;优质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整合国内外种质资源,扩大经营规模;种业与农化、信息、生产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逐步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但当前我国种业还存在诸多不足,种企多而散、突破性品种缺乏、同质化严重、竞争无序;种业向农业服务延伸刚刚起步,尚在探索阶段;常规育种多,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不普遍,育种效率较低;同时,我国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内资种企还将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现代种业发展任重道远。

  报告期,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种业振兴、抓好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议题。文件提出,2023年,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文件从产业化层面为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指明了方向,将推动种业行业和企业从技术储备到应用的转变,并加快开发和应用新的生物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水平和竞争力。

  公司是首批获农业部颁证的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肥市重点龙头企业、合肥农业企业20强,是农业部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种业企业之一,连续四年蝉联“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被中国种子协会认定为“中国种子行业十年AAA级信用企业”,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种业领军企业、强优势企业阵型以及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报告期,随着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公司新品种选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通过自主或合作选育方式新增6个杂交水稻省审品种:荃香优1606、欣25优801、荃两优丝香、Q两优丝苗、缘两优香丝、海两优丝香;新增9个小麦省审品种:皖农211、皖农116、东昌7072、东昌212、东昌199、荃兴168、东昌370、永祥6号、扬辐麦18等。此外,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新增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53项。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品种研发是种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否具有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司在成立之初即制定了“科技先行”的发展战略,经过二十余年的育种研发实践与积累,已在科研人才、创新平台、科企合作、资源与成果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品种研发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公司一贯高度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薪酬及科研奖励、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了一批科研人才。目前公司科研核心人员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在国内种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4人、特聘的全国知名专家15人、获合肥市首批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合肥市专业人才库4人,高级职称94人,硕、博士132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科研人员276人,占总人数的17.04%,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研发团队,被合肥市委组织部授予“庐州产业创新团队”依托单位。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企业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公司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等资格,建有“农业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学技术部“星创天地”,“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省市企业技术中心、省市众创空间等平台。报告期,公司获批建立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再次通过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同时,公司还是“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安徽省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安徽省第四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合肥市庐州产业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合肥市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参加了国家和安徽省组织的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为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增强水稻研发优势,培育长期发展新动能,公司在巩固传统育种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科企合作,创新研发模式,推动育种技术转型升级。2016年,公司牵头,联合国内一流的种业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团队成立了“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搭建科企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商业化分子设计育种新模式。在农业农村部支持下,公司与创新联盟的部分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共同投资设立了子公司中科荃银,深化创新科企合作模式,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探索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疑难杂症,成果丰硕。创新联盟科学家发挥新型制优势,在水稻基因组设计育种体系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引领性成果。如总结全球近30年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绘制而成的基因图谱并开发出RiceNavi系统,实现了水稻导航育种;对超大规模水稻育种材料进行深度解析,研究褚杂种优势机制,构建水稻优良杂交组合预测模型;发掘出的“脆而不倒”脆杆水稻基因,是水稻综合利用方面的重大突破,有助于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真正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同时,抗黄萎病棉花、氮高效水稻、抗穗发芽水稻等系列创新成果引领着国内种业发展方向。目前联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唯一的农作物种业标杆联盟,是种业科企合作的成功典范,成为打造民族种业中国“芯”的重要科创平台。2022年,公司还牵头华中农业大学等科学家团队及4家产业单位设立了国家棉花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提高我国棉花资源创新和商业化育种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棉花产学研用的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

  公司还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大力合作,开展玉米新品种培育工作,加快推进玉米种子产业发展;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宝山区生物技术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小麦育种,不断增强小麦业务发展动力。公司的科企合作优势进一步增强。

  经过科研人员不断的搜集、筛选、鉴别与创新,公司及子公司储备了较为丰富的种质资源,先后取得23项发明专利、231项植物新品种权。此外,公司选育并主要应用的籼型水稻不育系荃9311A、荃早A、荃香9A、荃广A、沪科1A、荃盛1A、荃香12A等具有异交率高、配合力好、米质优、耐热性强等特点,荃211S、全151S、银312S、荃科1S、荃科3S等具有异交率高、耐热、抗倒性强等特点,这些不育系的成功选育及配组开发充分显示了公司突出的科研自主创新实力。同时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谷草兼收脆杆水稻”、与安徽农科院水稻所合作研发的“广恢安全两系不育系”及与中国水稻所等单位研发的特优质、耐高温等水稻新材料新品种等,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科企合作创新成效。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拥有自主或合作选育的水稻品种共计427个(国审244个),玉米品种92个(国审23个),小麦品种19个,还选育了一批优质棉花、高粱等新品种。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2020年,公司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再认证,公司一贯高度重视种子质量,不断完善种子质量控制体系,从科学制定生产计划,积极开展亲本种子提纯复壮,合理布局种子生产基地,最大限度规避气候因素影响,严格实施大田生产过程管控及检测收储,到采用先进的种子加工包装流水线,物流码实现运输全过程追踪等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确保种子的高品质。

  公司一直坚持“内外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国内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积极布局,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还在农作物种子出口、海外农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海外新品种试验与推广、本地化运营推进等方面积极拓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

  公司拥有商务部援外项目实施资格,并在塞拉利昂、多哥、马里等多个国家执行对外援助项目。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公司种业国际化发展迎来新机遇,有望推动公司整体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为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不断完善、优化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了公司成立之初建立的共享理念。自2012年起公司开始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明确各经营主体及其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将完成情况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于2014年实施了以经营目标为核心的股权激励计划,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公司对原有薪酬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2020年、2022年,公司连续实施两期员工持股计划,使骨干员工兼具劳动者与所有者双重角色,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员工与公司共创共享的长效利益机制,实现了员工与公司利益的高度统一。

  经过多年的业务拓展,“荃银”系列农作物种子以其优良的性状和过硬的质量在我国主要粮食种植区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司荣获“安徽农民最喜爱的十大种子品牌”、“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并被中国种子协会认定为“中国种子行业十年AAA级信用企业”、“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农业部认定为“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及“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同时,公司海外业务位居行业前列,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公司是中国种子协会国际交流合作分会会长单位,被认定为第一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入选首批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是农业对外合作强企的排头兵;因在非洲开展业务取得的突出成绩,成为世界银行西非农业生产力发展计划(WAAPP)项目的种子供应商;同时,公司在孟加拉、安哥拉等地区推广农作物良种、开展本土化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等工作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赞赏与肯定。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新《种子法》的实施及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激发了种企自主创新活力,新品种培育及审定速度明显加快,新品种大量涌入市场,呈现爆发状态,但突破性品种缺乏,市场品种同质化形势依然严峻,诸多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国家加快推进种业对外开放,本土种企还将面临大型跨国种企的竞争。若公司不能持续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突破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将会面临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的风险。

  应对措施:针对种子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公司将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在顺应国家行业政策引导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强化服务型营销,全力拓展销售网络。此外,公司将增强农业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持续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围绕与种业相关的下游产业链业务进行布局,以此来应对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当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创新的革命性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尚未取得突破,新品种研发仍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而研发的新品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能否尽早产生效益,以及在上市推广或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影响其大田表现等,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保科研团队对品种选育方向或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提升育种技术水平,加快培育新品种;做好新品种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加大营销力度,做好种植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等后续跟踪服务工作,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种子的生产对气候条件的敏感度较高,易受异常高(低)温、旱涝、霜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若在制种关键时期遭遇上述自然灾害或重大病虫害,将直接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而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种子生产基地的自然灾害或病虫害频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制种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标准化制种基地的建设,严格按照“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布局制种区域,加强大田生产过程管理,重视制种技术水平的提升,减少地区极端气候和病虫灾害对公司整体种子生产的影响。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自2011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种业发展,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等,全面部署并推动现代种业发展。虽然种子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但若未来国家相关政策发生调整,可能对公司种子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产生影响。应对措施:通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优质新品种;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制种技术水平,确保种子质量过硬;开展深度营销,加强配套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的服务与指导等,以减少产业政策调整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促进公司业务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开展订单农业,带动农业发展等相关文件的号召,在做强核心种业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围绕与种业相关的下游产业链业务进行布局。但由于新业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周期,且对品种储备、资金管理、资源利用、运营团队执行力、行业环境等要求比较高,如果公司在以上方面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或对新业务的拓展节奏不能进行有效管控,将会给公司发展带来一定风险。此外,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当产量过剩时,市场价格低于订单合同价格,粮食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可能出现违约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业务,利用自有品种、技术、品牌等优势,联合下游粮食加工公司、规模性养殖企业,延伸种业产业链,打造产业闭环,带动公司优良品种销售,扩大经营规模,采取各种必要手段,尽可能的降低新业务拓展风险,除此之外,在订单农业模式中,公司将合理甄别风险,在业务拓展的合作主体选择上尽可能选取规模、信用较优的主体进行合作;此外公司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通过签订全面性的合同、履约保证金等方式确保交易对方履行合同,规避因市场行情报价等外部环境波动所带来的违约风险。

  公司现拥有24家控股子公司,业务涵盖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种子育繁推、订单农业业务、海外农业项目等领域。在业务模式不断变化、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组织结构日趋多元的形势下,公司需要在战略定位、科研生产营销规划、内部控制、资金管理、人力资源储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快提升集团化管理水平。

  应对措施:明确母子公司各级战略规划,对集团公司科研、生产、营销、服务业务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协同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协同发展方案。同时,加强培训学习,提升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联系我们
电话:

0551-65316938

传真:

0551-65320226

邮箱:

ahqygk@163.com

地址: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