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我国 “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科普基地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湘乡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为例,湖南省湘乡市绿生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 “壶天石羊” 养殖、“壶天石羊” 遗传资源保护与高山油茶种植产业,自 2010 年在湘潭市科协和湘乡市科协的大力帮扶下,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2021 年 “壶天石羊” 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且通过普及推广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养殖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像这样的科普基地,能立足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传播先进的养殖、种植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向着全面振兴不断迈进。
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很多农业科普基地会通过科协组织专家授课、实地示范、线上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科普工作。比如湘乡市的科普基地就成功打造了《从方志惠民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中 领略壶天石羊国标产品风采》等科普课程,还制订了《湘乡市壶天石羊团体标准》《壶天石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帮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在 2023 年,湘乡壶天石山羊养殖协会依托科普基地获湘潭市科协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科普惠农项目支持,扶持了多个规模化养殖经营主体,带动众多农户参与养殖,实现了可观的产值,可见科普基地对于提升农民科学素养,让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本领有着积极影响。
农业科普基地往往以科技与产业化的深层次地融合为核心,展示传统农业与科学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像一些基地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例如湘乡市的相关科普基地和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开展合作后,成功举办 “‘羊’帆起航、‘桃’醉花海” 主题文化推广活动,为 “文化 + 产业” 融合发展推广助力,并且构建 “基地 + 协会 + 科研机构 + 专业户 + 农户” 的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逐步形成集配套体验馆、屠宰加工、冷链仓储、有机肥、物流、电商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而是朝着现代化、多元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升级。
众多农业科普基地能够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农业发展。比如黑水县色尔古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科学技术人员会对春耕备耕、大棚育苗、育苗盘育苗技术探索提出意见建议,并对天南星、姜黄、龙脑等新品种在基地的试种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其目的是让周边农户看到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的成效,引导更多农户学习借鉴,从而推动黑水农业产业更好地发展。还有蓟州区认定的桑梓豆片非遗体验基地、出头岭镇食用菌科普基地等农业领域区级科普基地,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参与人员众多,有力地助力了农业科学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提升了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农业从业者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才短缺的现状时,农业科普基地能成为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有着深远影响。像中国农科院举办的 “农科开放日” 活动,通过科普解读、实验室参观、动手实验、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青少年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站等,让他们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奥秘,感受农业科学技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农业科研的兴趣,为未来培养更多投身农业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另外,一些地区的科普基地针对青少年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参观学习、动手实践等活动,让青少年学习农业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养殖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对农业的热爱之情,为农业发展储备后续的人才力量。
打造高质量的农业科普基地,首先要立足当地实际,深入挖掘并结合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农业资源,例如有的地方盛产特色水果,像丹东东港地区的水稻产业颇具规模;有的地方则以特色养殖闻名,像湘乡市的 “壶天石羊” 养殖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各地的产业特点也不完全一样,可能是传统的农耕种植业为主,也可能是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园模式。同时,地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比如一些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地区,有着独特的农事习俗、传统农具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等。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独特之处,将其融入到农业科普基地的建设当中。比如,在以水果种植为特色的地区,可以围绕各类水果的种植、养护、采摘以及后续加工等环节来开展科普,展示不同水果生长周期里蕴含的科学知识;在有着深厚农耕文化渊源的地方,把传统农耕文化元素融入科普展示中,像古老的灌溉工具、播种农具等都可当作实物展示,配上详细讲解,让参观者了解先辈们的智慧以及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样打造出的科普基地,辨识度更高,也更具吸引力,能避免千篇一律,还能够更好地服务本地农业发展,满足本地民众以及外来游客的科普需求,推动本地农业朝着更具特色、更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农业科普基地来说同样如此。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是十分关键的举措。像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新区科技部门就大力推动农业科普基地与区域内高校如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进行合作交流,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反哺园区农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东港市水稻科普示范基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众多专家、教授、科学技术人员进场开展科研、指导和服务工作,使得基地在水稻良种繁殖、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除了外部合作,基地自身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内部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热情参加科研项目,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同时,要善于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无土栽培技术、智能化灌溉技术等,还有一些经过改良的农作物新品种、优良的养殖品种等,都可以在基地进行展示和推广。并且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科普平台,方便更多人随时随地学习农业知识;运用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参观者的兴趣点和需求,进而优化科普内容。通过这一些方式,全方位提升科普基地的专业性与现代化水平,让参观者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真正发挥科普基地传播知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农业科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展板、讲解模式,要与时俱进,积极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来丰富科普展示形式。比如可以打造虚拟现实体验区,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农田、养殖场中,直观感受农业生产的所有的环节;利用多媒体制作精彩的农业科普动画、短视频等,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农业知识,增强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科普内容方面,要紧密结合当下热点以及群众的关注点进行及时更新。例如,当下人们对绿色环保、有机食品关注度很高,那么科普基地就可以着重介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生态养殖模式等相关联的内容;如果大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比较关心,就可以开展关于农产品质量检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科普活动。针对不同群体,也要设计差异化的科普内容,对于青少年,可以侧重于趣味性的农业知识科普以及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像组织他们参与播种、育苗等体验;对于农民群体,则更多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新品种养殖种植技巧等;而对于城市居民,可以从农产品来源、健康饮食搭配等角度进行科普。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形式与内容,提高科普效率与质量,让各个群体都乐于参与到农业科普活动中来,真正让农业科普基地成为大家学习农业知识、感受农业魅力的好去处。
科普活动的开展方式至关重要,其应当具备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来打动和感染科普对象。对于青少年学生及城镇家庭居民而言,农业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科学知识。
比如,有的农业科普基地会设置农业主题涂鸦活动,让参与者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农业景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了解不同农作物的形态特点等知识;还有的会展示红火蚁蚁巢实物模型,配合介绍红火蚁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控方法等内容,让人们能更直观地认识到红火蚁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潜在危害。像深圳启动的 2023 年农业科普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中,就设置了转基因食品图鉴展示,同时安排互动游戏,像红火蚁拼图挑战,参与者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拼图,考验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生物物种特征的认知;荔枝连连看小游戏,让人们通过匹配荔枝图片和名字,进一步探索不同荔枝品种的特点。这些活动形式多样、趣味十足,能充分调动人们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让科普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
这一主题的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往往以乡土乡村历史背景和文化、古农机具展示、特色产品展示、农事操作、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徙步旅行、团队探险等元素为主。旨在为城市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和农业知识普及,兼具教育与休闲功能。
例如,有的农业科普基地会复原传统的农耕场景,展示古老的灌溉工具,如水车,让游客亲自体验踩踏水车进行灌溉的过程,了解先辈们是如何利用自然之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感受传统农耕智慧。还有的地方会收集展示当地特色农产品,介绍其种植历史、生长特性及在当地乡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像一些山区展示特色山货,讲述过去村民们如何将这些山货运出山外换取生活用品等故事,让游客在了解农产品的同时,体会乡村发展变迁的历程,从中接受德育教育,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围绕艺术作品展览、插花、压花、编制、陶艺、根雕、异石、瓜果雕刻,观赏鱼缸设计、民居设计与装饰等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乡土文化艺术知识学习的需求,逐步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像一些地方的农业科普基地会举办乡土艺术作品展,展示当地民间艺人创作的以乡村生活、农事活动、自然风景等为题材的绘画、剪纸作品,邀请创作者现场讲解创作思路和其中蕴含的乡土文化元素;还会开设插花、压花课程,教游客利用基地里种植的花卉制作美丽的花艺作品,同时介绍不同花卉的花语、生长习性等知识。游客在学习手工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乡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并且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作为纪念品带走,留下美好的乡村记忆。
此主题涵盖了各种动植物的认知,植物播种、育苗、栽培、管理、采收、储藏、加工等体验性活动,还有植物的组培、无土栽培,动物的繁殖、饲养,微生物的观察、培养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ECO的分析与设计,环境的污染与防治,以及配套的检测、化验、分析和培训活动等。
比如,有的科普基地设置专门的动植物认知区,在里面养殖常见的家禽家畜,种植各类本地和外地的特色植物,并且配备专业的讲解员,为游客详细的介绍动植物的种类、习性等知识;还会划分出植物栽培体验区,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播种、育苗等实际操作,亲自感受植物从一粒种子到发芽、成长的过程,了解不同阶段的养护要点,像掌握浇水的合适频率、施肥的种类和用量等,同时也能体会到农民劳作的不易,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和尊重。
建设农业科普基地,要准备可供观赏和认知的本地、外地动植物以及特种种养的家禽家畜等,为人们提供直观认识农业生物的对象。
例如,在南方的一些农业科普基地,会种植香蕉、荔枝、龙眼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果树,同时引进北方的苹果、梨等果树品种,让游客能对比了解不同天气特征情况下果树的生长差异;养殖方面,除了常见的鸡、鸭、鹅,还会饲养一些特色的禽类,像孔雀等,以及养殖本地的优良猪种、羊种等家畜,方便人们观察不同家畜的生活习性和养殖特点。在野生植物方面,会保护并展示一些本地的珍稀野生植物品种,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且了解这些野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像园艺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环保等各类展示技术在基地中的运用,能够便于向人们展示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流程,增强科普效果。
比如,在园艺花卉栽培展示上,利用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技术,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外因,展示不同花卉在适宜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同时向游客介绍智能灌溉系统、无土栽培技术在花卉种植中的应用优势;在动物养殖区域,采用科学的养殖管理系统,展示自动投喂、环境监视测定等技术,让人们了解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保障动物健康成长、提高养殖效益;环保方面,展示污水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像利用农业废弃物制作有机肥料、沼气池处理粪便产生沼气用于能源等,使人们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产品购物中心的设计要与科普教育相配套,其经营状况对园区盈利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设计能够很好的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同时更好传播农业文化。
例如,购物中心内可以售卖基地自己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像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果干、果酱、腌菜等,在售卖的同时,向游客介绍这些农产品的加工工艺、营养价值等科普知识;还可以销售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如用农作物秸秆编制的工艺品、带有乡村元素的刺绣作品等,并且在旁边设置介绍其制作流程与工艺的展示牌,让游客在购买纪念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此外,合理规划购物中心的布局,设置舒适的休息区、试吃区等,为游客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
湖南省湘乡市绿生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运营的湘乡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在农业科普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亮眼表现。
其主要从事 “壶天石羊” 养殖、“壶天石羊” 遗传资源保护与高山油茶种植产业。自 2010 年起,在湘潭市科协和湘乡市科协的大力帮扶下,逐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2021 年更是成绩斐然,“壶天石羊” 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该基地通过普及推广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例如,其制订了《湘乡市壶天石羊团体标准》《壶天石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帮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2023 年,湘乡壶天石山羊养殖协会依托科普基地获湘潭市科协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科普惠农项目支持,扶持了多个规模化养殖经营主体,带动 186 个行政村 1000 多农户养殖 “壶天石羊”,实现年养殖产值 1.5 亿元,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产值 2.5 亿元。
同时,科普基地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上也发挥了非消极作用,通过科协组织专家授课、实地示范、线上培训等多样化方式开展科普工作,成功打造了《从方志惠民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中 领略壶天石羊国标产品风采》等科普课程。
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上,基地以科技与产业化的深层次地融合为核心,展示传统农业与科学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它和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成功举办 “‘羊’帆起航、‘桃’醉花海” 主题文化推广活动,为 “文化 + 产业” 融合发展推广助力,并且构建 “基地 + 协会 + 科研机构 + 专业户 + 农户” 的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逐步形成集配套体验馆、屠宰加工、冷链仓储、有机肥、物流、电商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曹妃甸区五农场润泽农业园在盐碱地上书写了农业发展的精彩篇章。该农业园占地 1300 亩,其中包含水稻 600 亩,淡水养殖 500 亩,南美白对虾养殖 100 亩,果树 100 亩,不过这里的土壤盐碱情况较为严重,经测定 ph 值为 8.8,盐碱较轻地块盐碱含量千分之五左右,盐碱含量较重地块盐碱含量千分之八以上。
最初这片土地十分贫瘠,园区的 400 亩稻地所在位置是五场四队 8、9、10 农地处五场最南端,属于海淡水结合部,土地重盐碱且用水困难,是人们眼中的中低产田;500 亩鱼池因缺水早已干枯废弃;果树也因盐碱和缺水生长得稀稀拉拉。后来在 2010 年,退居二线的老支部书记杨云钊经过综合调研,找到了问题重点是缺水,于是着手解决水源问题,先是承包稻地,开发边角废弃地确定水源,接着投资 300 多万元,修建扬水站一座,修复用水渠道 5000 延长米,新修闸涵 60 多座,还将 500 亩 8 个粗养鱼池改造成 25 个高标准精养鱼池,保障了种养用水。
有了水之后,重点是治碱。杨云钊董事长先是根据土壤盐碱含量不同进行地块区划,盐碱含量较低地块作为水稻种植区,较高地块作为水产养殖区,田间、地头、河边、埝顶作为果树种植带,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在改良土壤方面更是多措并举,先是大量施用有机肥进行生物治理,十几年来,每年从临县购进牛粪 3000—4000 方,确保每亩稻田覆盖牛粪 5 方,还利用农场村庄厕所改造机遇,购置粪便运输车,存放发酵池,经过五级发酵,变成雾状有机肥喷入稻地,同时还运用 “引淡淋盐” 等方法,通过淡水淋洗、排水、换土等科学手段改良土壤,确保了丰收。
在科技引领方面,他们通过河北稻作研究所,先后与天津稻作研究所、辽宁稻作研究所、宁河水稻研究所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聘请宁河水稻研究院谷守先研究员为顾问,先后引进水稻新品种 411—9,21n—43,紫雪、香粳 5 等,还建起育秧大棚 32 座,满足 4000 亩大田秧苗的需求。如今,园区已成为区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生产的稻米被监测为有机米,鱼池成为园区经济支柱,果树也形成林网,采摘、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院已具雏形。
新疆首个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坐落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属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三农类),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免费向社会开放,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带来生动全面的农业科学知识普及。
该基地由农业科普馆、小浆果资源圃、蔬菜展示园、马铃薯组培中心、农作物田间育种试验基地、天敌繁育中心、鲜食玉米加工展示区等构成,构建起沉浸式、立体化科普平台,并开发出科普教育、公众展示、农事体验、农业观光等一系列科普研学实践活动,不仅为青少年开展课外学习实践提供了场所,也为农业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展示与培训工作提供了平台。
在占地面积 1200 余平方米的农业科普馆内,参观者能够最终靠图文、沙盘、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全方面了解新疆农业资源概况、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及主要农作物等农业科普知识,还能通过多媒体互动等方式了解新疆 23 种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品种特点、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及农机装备等,直观感受现代农业发展魅力。
自 2022 年开始建设以来,基地已累计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和其他项目资金共计 2000 万元,逐步探索出集 “农、林、牧、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科普研学、生态旅游” 为一体的高效发展模式。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支持,基地一期建设完成后,采取边试运行边建设的方式,已承接国内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南北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校等 50 余家单位开展参观、调研、科普研学活动,累计接待约 1.4 万人次,其中青少年人数占到三分之一,项目的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反响良好。目前基地正在积极筹划三期建设,逐步提升保障服务水平,为群众带来更真实、生动的参观学习体验,提升科普工作实效。未来,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可依托现有空间布局,统筹做好科学技术创新、科技示范、科学普及,使其成为新疆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的新窗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0551-65316938
0551-65320226
ahqygk@163.com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