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冬小麦是确保新疆全区粮食安全的关键担当。2025 年,新疆各地积极地推进冬小麦播种工作,目前已超额完成计划播种任务。从新疆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悉,近期全区已完成冬小麦播种 1200 余万亩,进度快于 2023 年同期。虽已是初冬,但天山南北广袤农田仍然透着绿意。在伊宁市伊水街道伊兴社区,冬小麦陆续出苗,长势喜人,农技人员仔细检查生长情况并提出田管意见,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新疆叶城县 45 万亩冬小麦也已出苗,当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技术,为明年高产奠定基础。
入秋以来,自治区科学谋划下达 2025 年度小麦生产目标任务,压实各地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指导各地突出抢收抢种,做好前茬作物收获和冬小麦播种茬口衔接,确保全部播在适播期,提高播种质量。各地提高整地质量,推广深松深耕、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因地因苗施策,提升苗情质量。此外,重视天气变化,及早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为培育冬前壮苗打好基础。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董道发介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以冬小麦田间管理为重点,突出苗情监测,做好冬灌用水保障和农资、植保机械调运储备工作,确保麦苗安全越冬,夯实来年夏粮丰收基础。
尉犁县召开 2025 年冬小麦播种现场会,对近期农业生产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主体责任,技术人员加强指导,做好冬小麦日常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关注天气变化,为农民提供准确气象信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各乡镇、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冬小麦适时播种,提质量增产量。同时抓好秋收、秋管等各项工作,促进全年丰产丰收。
泽普县 30 余万亩冬小麦出苗茁壮,各乡镇抢抓时机开展冬灌工作。村民为冬灌做准备,水利部门使用信息化工程信息平台远程控制闸口,提高分水管水效率。冬灌可防寒保苗、杀死越冬害虫、改善土壤供水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产作用明显。截至目前,泽普县 30 余万亩小麦冬灌工作已完成 80%。
农业农村部积极在新疆的次宜棉区推广花生与棉花轮作模式,旨在减少土壤连作障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到 2025 年,新疆将扩大花生种植培养面积 150 万亩,充分的利用沙土地、河滩地等扩种花生,并因地制宜推广花生与玉米、棉花等间套作。
近年来,新疆花生种植培养面积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据统计,新疆花生种植培养面积从 2021 年的 2 万多亩猛增到 2022 年的 13.6 万亩,且种植培养面积较大的有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巴州、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市、伊犁州等地。金秋时节,新疆阿克苏地区 3.82 万亩花生进入 “丰收季”,种植户忙着进行收获、晾晒,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伟代表提交了一份《建议在新疆发展花生产业,建立我国油料作物安全屏障》的建议。他认为,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发展花生产业。如果新疆能够种植 1500 万亩花生,至少可年产花生 675 万吨、可生产花生油 320 万吨,同时产生的花生粕和花生根茎叶壳可有效缓解饲料蛋白供给不足。
国家花生产业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强介绍,近年来,依托国家花生产业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项目等,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建立了棉花花生高效轮作种植技术,助推棉油生产 “节本增效、绿色生态”。目前,棉花花生轮作试验田已进入收获阶段,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新疆棉花花生高效轮作种植技术示范成功。下一步,团队将在新疆进行示范推广,让这一新技术 “落地开花”。
此外,一师十团十三连职工在花生种植示范田播种,该示范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一师农科所共同建设,采用 “棉花 — 花生” 轮作模式,打造南疆高品质加工专用花生高产高效种植样板田。
总之,花生作为轮作新选择,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为新疆农业结构转型和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特色农作物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茴香:小茴香在新疆多地喜获丰收,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英买里村玉米套种小茴香模式成效显著,村民麦麦提・艾买提第一年套种,30 亩小茴香加上玉米,每亩地总收入达 3500 元。阿瓦提县有着非常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气候优势,种植的小茴香品质优,成为棉花、玉米套种的 “搭档”,极大带动了群众的种植热情。今年全县共种植小茴香 2600 余亩,目前已进入收获期。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英买里村村委会主任玉素甫・赛买提表示,明年将继续采用 “小茴香 +” 套种模式,鼓励农民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 “一地双收、一年多收” 的目标。此外,吉木萨尔县、喀什地区等地小茴香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吉木萨尔县 2500 亩小茴香进入收割季,亩产 150 公斤,每亩纯收入能达到 1500 元以上。喀什地区在 2023 年示范推广 “小茴香 + 正播玉米” 套种模式,小茴香全产业链产值达到 10 亿元左右。2024 年,喀什地区已播种小茴香 22.5 万亩,全年种植培养面积有望突破 50 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小茴香生产基地。
胡萝卜:库车市阿拉哈格镇希望村种植的胡萝卜喜获丰收,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收入。村民刘邦贤和吾斯曼・加马力今年试种胡萝卜,虽苗没出好,但也能达到一亩地三到四吨,明年计划种上两三百亩。村里面计划明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鼓励更多村民发展胡萝卜特色种植产业。新疆地区胡萝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要点包括土地选择与整理、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与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方面。库车县审计局驻比西巴格乡琪乃巴格村 “访惠聚” 工作队和村 “两委” 通过建立合作社、引进生产加工公司,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该村推广种植了 390 亩两茬蔬菜,这中间还包括胡萝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亩均收益达到 5000 余元。
鹰嘴豆:昌吉州木垒县有 “中国鹰嘴豆之乡” 之称,2023 年种植鹰嘴豆 7.6 万亩,占全国鹰嘴豆种植培养面积的 83%。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专门拨付鹰嘴豆育种专项资金 80 万元,建立自主育种试验基地,并成立鹰嘴豆技术指导小组。目前,木垒县鹰嘴豆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 10 万亩,平均单产由 100 公斤提高到 150 公斤左右,成为福建农业援疆的新特色、新亮点、新品牌。木垒县立足鹰嘴豆特色产业优势,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鹰嘴豆产品远销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木垒鹰嘴豆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木垒县大力扶持鹰嘴豆产业高质量发展,颁布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鹰嘴豆产业促进条例》,依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引领,建成国内唯一的鹰嘴豆良种繁育基地、自治区级鹰嘴豆工程研发技术中心,企业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和新产品研发。
红薯:乌兰乌苏镇今年种植红薯 1600 亩,平均亩产在 2.7 吨左右。沙湾市乌兰乌苏镇有 40 多年种植红薯的历史和经验,今年全镇计划种植 2000 余亩富硒红薯,主要品种有小香薯、蜂蜜薯、紫薯、香蕉薯、板栗薯、西瓜红等。
航天育种小麦品种航麦 106 可谓是新疆农业的一颗璀璨新星。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新疆原子能农学会依托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小麦生物育种与遗传生理创新团队共同合作的成果,将多种先进的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结合,于 2022 年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
航麦 106 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其亩产连续突破 800 公斤,在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 25 连,经疆内外专家组实收测产,亩产达到 804.7 公斤,且连续三年实收测产亩产均超 800 公斤。其次,该品种抗倒伏性能好,在周边麦田倒伏严重的情况下,航麦 106 依然屹立不倒。同时,越冬性能突出、抗寒性好,种植户刘春兰已连续种了三年,对其赞不绝口,准备明年继续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此外,航麦 106 膳食纤维含量高,适合制作各种面食。
航天育种最大的优点是空间诱变材料的有益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具有高产、早熟、抗病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航麦 106 高产示范田采用了匀播滴灌技术模式,即 “精量匀播 + 稳氮增磷 + 以墒定水 + 定向防控 + 补施微肥” 等关键技术。
目前,航麦 106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种植面积已超过 5000 亩。九圣禾新疆研究院总经理蔺怀龙表示,接下来将联合面粉企业通过订单模式加大航麦 106 推广力度,预计 2025 年实现 10 万亩的目标,为新疆小麦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在昌吉州,航天育种小麦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昌吉市二六工镇光明村的 “太空小麦” 示范田,200 亩航天育种小麦 “航麦 106 号” 已收割完毕,平均亩产 750 公斤左右。2022 年,该品种在奇台县示范种植 5.8 亩,亩产达 801.2 公斤。2022 年 11 月 29 日,“航麦 106 号” 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进行一系列航天搭载实验。九圣禾种业副总裁高雪飞介绍,航天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使种子产生变异,产生优异性状,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
九圣禾种业作为国家级种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拥有玉米、棉花、小麦和西甜瓜等种质资源 5000 余份。未来,九圣禾将有一批小麦、玉米、棉花、西甜瓜试验样品进入太空做试验,进一步筛选出具备优秀能力性状的种质资源,为我国育种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航天育种小麦航麦 106 以其高产、抗倒伏、抗寒等优势,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新疆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疆将推进 “四个百万亩” 制种基地建设,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新疆的良种供给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到 2025 年,新疆计划实现小麦、玉米、棉花、特色农作物制种基地总面积达 419.68 万亩的目标。其中,小麦制种基地面积达到 131 万亩,主要分布在 11 个地州的 50 个县市;玉米制种基地面积达到 106 万亩,主要分布在 7 个地州 26 个县市;棉花制种基地面积达到 145 万亩,主要分布在 5 个地州 19 个县市;特色农作物制种基地面积达到 38 万亩,主要分布在 10 个地州 35 个县市。
“四个百万亩” 制种基地项目涵盖了多个角度的建设内容。包括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设农田灌排设施和高效节水设施、整修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强化建后管护等。通过这一些建设,将建成一批标准化种子田,全面完成 “五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制种基地建设。
同时,在全疆还将建设 60 个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其中棉花 17 个、玉米 13 个、小麦 19 个、特色作物 11 个。建设内容有晒场、仓库及附属设施,种子质量检验室、农机库房、种子加工车间等土建工程,配备农机具、种子加工设施(种子脱粒、清选、烘干、包衣等设备)、检验测试仪器设备、物联网系统、种子物流与追溯管理信息体系等。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生产 10 亿公斤(100 万吨)商品种,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收益百亿元。其中,小麦种子总产可达到 45.85 万吨,可产生直接效益 13.75 亿元;玉米种子总产可达到 31.53 万吨,可产生直接效益 28.38 亿元;棉花种子总产可达到 14.61 万吨,种子可产生直接效益 10.23 亿元;特色作物种子总产可达到 0.78 万吨,可产生直接效益 54.54 亿元。
通过创新研究高质量的优良品种,逐渐增强种子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种子产业向 “育、测、繁、推、管” 一体化方向转变,提升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目前,新疆以龙头种业的壮大带动产业链发展延伸,每年制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全疆(含兵团)农作物制种面积在 350 万亩左右,年制种量 100 万吨左右,其中疆内年销售种子约 30 万吨。
例如,昌吉回族自治州从新世纪初就开始尝试布局制种产业,截至 2023 年,全州制种面积稳定在 100 万亩,年产各类良种 40 万吨,其中玉米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10%。当地出台了一系列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编制并发布高于国标涵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 “昌吉玉米种子” 标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制种大县建设等项目,用水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带动制种产业发展;借助 “昌吉玉米种子” 区域公用品牌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了九圣禾、金丰源等多个国内种业知名品牌,培育种子企业达 74 家。
喀什地区以种业创新打造现代农业 “芯片”,认真落实自治区现代种业 “四个百万亩” 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将疏附、疏勒、英吉沙、泽普、莎车、叶城、麦盖提、岳普湖、伽师、巴楚 10 个县 97 个乡(镇)293 个村的 1281 处 393770.68 亩制种田,确定为自治区 “四个百万亩” 制种基地。同时,通过促进种子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加快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等措施,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伊犁州直区域是新疆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最大的甜菜生产和加工基地、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和 “四个百万亩” 玉米制种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伊犁州持续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目前,已有 70 余家种业企业选择在伊犁繁制玉米种子,2022 年伊犁州直区域农作物制种面积 32.70 万亩,其中制种玉米 24.23 万亩,占 89%,位居新疆第二。
和硕县也积极推进现代种业 “四个百万亩” 制种基地建设,确定了制种田所在乡镇、村以及制种作物及面积,由新疆新投绿环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大疆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新木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实施。
此外,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我区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筛选出一批前期工作完备,项目资金一经下达即可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测定、育种创新、制繁种基地等共计 20 个项目,以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提高良种生产和供应能力、提升种子、畜禽、水产良种产地加工水平和仓储能力,保障我区农牧业用种安全。
自治区畜牧兽医局大力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增强核心种源供应能力,包括建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提升主导畜禽品种育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扩增良种畜禽自主供种规模、扩大畜禽良种推广覆盖面等措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格外的重视农作物种子产供需形势分析与建议,目前有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种子基地 8 个,包括 3 个国家区域性棉花良繁基地和 5 个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2023 年兵团农作物种子供给端满足需求端,重点企业成为农作物种子主要供给端,优势制种企业向优势制种基地聚集。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作物种植培养面积有下降趋势,但种子市场整体平稳,大宗农作物种子价格较为稳定,部分种子价格略有上涨。
0551-65316938
0551-65320226
ahqygk@163.com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