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位于世界最北端城市——挪威朗伊尔,可储存22.5亿粒种子,这也是中国记者首次进入“人类粮食安全最后防线日,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中美国际科普连线活动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而就在上月,扬子晚报记者在挪威北极之旅中,巧借机缘,探访了拯救人类粮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种子诺亚方舟”、位于全球最北端城市朗伊尔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扬子晚报记者由此成为走进这座“人类粮食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扬子晚报记者 顾燕 摄影 顾德宁
2008年2月27日扬子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说,一座叫“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农作物基因库在挪威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建成启用,它是世界第一座属于全人类的粮食种子库,也是目前全球最安全和最全面的农作物种子库。安全性堪比美国肯塔基州国家黄金储藏地纳克斯堡。有媒体称它为“种子诺亚方舟”或“世界末日种子库”等,是拯救人类粮食生物多样性丧失之“末日”的“诺亚方舟”,是“人类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美国《时代》杂志将这一“种子库”评选为2008年“最重要的发明”。但国人对它了解不多,充满着神秘感。
为何把维系全人类粮食安危的“种子库”放在斯瓦尔巴群岛?斯瓦尔巴群岛虽是挪威的属地,但南距挪威大陆北海岸还有657公里,地理位置很偏僻,气候恶劣和寒冷,人迹罕至,这里是北极熊的故乡,岛上的北极熊多达5000 多头,比人还多。这些对人类居住的坏因,却可让“种子库”远离各种外在威胁。但此地又不像南极那样非常不易到达,朗伊尔城有很好的码头和机场,这又给各国运输种子来此提供了便利。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上,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拥有永久冻土地带。“种子库”所在地距北极点只有1000多公里,它也是一座天然冰箱,能使种子处于低温度的环境中,这很适合种子的长期储藏,而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在建“种子库”时,科学家们周全考虑了现在和未来世界上有几率发生的各种最坏险情。如“种子库”位置高于海平面130米左右,即便以后格陵兰的冰盖融化或者南极洲的冰层完全消融了,海平面上升了许多,它也不会被淹没。2008年2月,“种子库”才建成就接受了一次大自然的考验,2月21日,当地发生了一次里氏6.2级的地震,“种子库”安然无恙。
经过种种的辗转,扬子晚报记者于2013年8月7日来到了那座神秘的种子库。接待记者的是全球农作物多样化信托基金会执行理事Aslaug Marie Haga女士。
Haga女士接记者的车子停在“种子库”的门前,一位高个先生已在此等候,第一道门要由他打开。门前有一段几米长的钢铁踏板,这是为了化雪时,让雪水流过。过了踏板就是一扇金属门,门不高,也不宽,外表简朴,没有装饰,典型的北欧简约风格。连接着门的是一座钢筋水泥通道,约十几米长,从山腰里伸出。水泥通道一侧的墙壁上标有英文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字样。记者此前看过一些报道,说此通道设计如何如何“艺术”,可反射北极光云云,就特意问了Haga。她说,大门和入口通道设计并无什么艺术之处,一切都是为了种子的安全和便于管理,如暴露部分的外墙有一米多厚,门是防爆的,坚不可摧。
打开首道门后,记者一眼就看到一条很宽敞的通道,约有几十米长,通道顶上和两侧都排列着许多或粗或细、或直或曲的管道。Haga说,这是种子保障和研究系统,如从始至终保持零下18摄氏度恒温。虽然平时都无人看守,可库内外的一举一动或细微变化都被遥控监测。通道的一侧有几间房子,里面放有精密检验测试仪器。还有一本入库签到册,记者在上面签下“中国扬子晚报顾燕”。
走到通道尽头,呈丁字形分开,有一过渡的“客厅”,颇为宽敞。这里有两道气闸保护,然后才能进入储存种子的地窖。“客厅”的顶部和四周壁都是凹凸不平的,像是天然雕琢的原始山洞,壁面呈白色,凝结的冰霜如同万年的岩石和冰川,厚厚实实,冷冷冰冰。其实这是一条人工挖掘出来的隧道,深122米,因内壁不做任何装饰,反而显得自然天成。也有说这种凹凸壁面可防导弹攻击。
开首道门的汉子留在通道处,Haga和开车的高个女士领着记者来到居中的一间种子室,只见金属门上布满了冰霜,锁眼也被冰霜封住,钥匙插不进去。看来Haga她们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一种情况,她们立马找来一把刷子,细心地刷出锁眼中的冰霜,再插入钥匙,拉门时很费力,因为门缝里都是冰霜。开门一看,才知道这是第二道门,经过一个过道,还有最后一道门。此处有一个温度计,记者一看,正好指向零下18摄氏度。
Haga打开种子室的最后一道门,领着记者进入。记者先围着种子室转了一圈,只见室内整齐地排放着一排排金属架,架上摆放着一个个规格一致的种子盒。金属架按英文字母排列,种子盒按阿拉伯数字排列,将不同种子按照来源、种类、数量以及贮存条件分门别类地摆放,很容易寻找。每个种子盒子上都标有国家名。“种子库”管理系统是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研发的。比尔·盖茨和他太太的基金会是“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主要赞助者之一。包裹种子的是一种银色新型种子袋,名叫“劳斯莱斯种子袋”,这种由特殊金属箔片和其他先进材料制造成的特殊袋子,可以让种子在干燥和冷冻状态下长久保存。即便种子库的制冷系统失效,这种袋子仍能确保种子的贮存温度保持在零下18 摄氏度。这就对种子形成了多层保险。这种子袋也是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花巨资为“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专门研制的。
记者最终也没看到中国农作物的种子。Haga不无遗憾地和记者说,目前,“种子库”还没有中国农作物的种子存入。她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广大的农作物生物多样性,这对中国人及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值得欣慰的是,她正在与我国管理农业遗传物质的部门和研究机构商谈,她真心希望“种子库”能早日存进中国农作物的种子,没有中国农作物种子,“种子库”难以真正成为“全球种子库”。据Haga介绍,整个“种子库”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可以储存22.5亿粒种子。目前,“种子库”已存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8万多种农作物的种子,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一起看看也是,不少架子空着。
Haga说,她希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农作物的种子存进来。她特意解释说,这个种子库可以为各国保存农作物种子,全部免费,而种子的所有权归委托国或存放国所有,也能够准确的通过互相签署的条约确定。各国把自己的种子放在“种子库”,就如同把珍宝存放在银行的黑匣子里,要签订法律协议,只有存放种子的国家才对种子拥有“主权”和使用权,挪威政府、她的基金会和其它参与管理及科研机构是不得取出或使用的。所以,各国尽可放心。
走出“种子库”时,Haga再次对记者强调说,按“种子库”的设计,一些粮食种子可保存上千年,高粱种子甚至能存放1.95万年都可再使用。但这里不是博物馆,她们更希望将保存一段时间的种子再拿出去种植,然后换入更有活力、更新鲜和更具复制性的新种子入库。让这座“种子库”在当下就发挥其实用价值,立即造福人类,又为人类未来的粮食保险。
Haga和记者说,人类要能在较少的土地保持收获较高产量的农作物,就一定要永久保护好现有的农作物多样性,这是保证农民和种植者能不断提供足够粮食的最关键办法之一,而要保护好农作物生物多样性,就要永久保存好那些更能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需要较少土壤、化肥和水、还可以抗病和抗虫的优良粮食种子,它们是天地精华,是人类上万年传承的最有价值的生命遗产,是保持人类现在和未来不再挨饿的依靠和希望。但目前世界农作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正在使农业失去良好的基础,也使人类更加面临着饥饿的严重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穷人。为全世界提供优质廉价的粮食无比重要。
目前,人类仍有大约80%的食物、住房和衣服来源于世界上现有的4万种植物,可它们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填饱人类肚子的粮食植物。这种威胁大多数来源于天灾人祸,如不可预测的世界气候改变。据她们基金会的科学家研究,地球温度每升高1℃,世界粮食就要减产10%,升高到3-4℃,粮食就会减产25%,全球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还有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据联合国推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增加到90亿,这将对人类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新出的一本书中披露:到上世纪90年代,6种玉米占了玉米产出的46%,9种小麦构成了一半的小麦产量,两种豌豆组成了96%的豌豆产出。如果某一个品种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饥荒。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估计,世界各地农田中农作物的多样性已锐减75%。就在一个多世纪前,印度还拥有10万多个品种的水稻。如今,那里的水稻品种不过几千种。粮农组织警告,世界农作物的高度统一化会让其更容易受到疾病、虫害、旱涝灾害与其他灾害的威胁。种子库中储存的基因储备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保护网。
Haga说,她们建立全球农作物多样化投资基金就为了应对这种威胁,通过抢救和保存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如种子来维护农作物多样性,虽然现在世界各国格外的重视,大都有了自己农作物的基因库,有的种子基因库搞得非常好,但有的因缺乏经费、位置不合适或管理不到位等,还不能确保各国粮食种子的安全,特别是遭遇大的天灾人祸,如地震或战争时,当地的基因库就会被毁于一旦,瞬间永久丧失了一国人民多年来赖以生存的优秀粮食品种。在这方面已有十分惨痛的教训,巨大损失是无可挽回和无法补偿的。近年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2006年袭击菲律宾的台风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种子库。
Haga反复强调,“种子库”虽能做到把一些农作物的种子保存千年万年,但它不是博物馆,就在眼前,它对解决人类吃饭大事已很实用,比如,现在叙利亚战云密布,所幸的是,几年前,叙利亚人就把农作物的种子存进了“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否则现在就让人揪心了。Haga感慨地说,从人类生命的角度看,优良的农作物种子远比黄金更珍贵,可惜,世界上一些人的认识不够,投入也不够,这是很危险的。近年来,她们基金会为保护农作物生物多样性四处救火,经费也是捉襟见肘。
这次扬子晚报记者得以进入种子库,线月上旬,记者参加挪威“前进号”的“北极探险家航程”,此行的上船和下船地都是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记者得知“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就在朗伊尔后,行前兴致盎然,跃跃欲试,可上网一查,心有点凉。原来,出于保护种子安全等原因,“种子库”极少开门进人。目前世界上少数有关入库采访的报道,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国家地理频道记者所写的新闻,都是趁着开启仪式或某国送种子的机会,记者跟着进去瞧了一眼。法国一位著名女摄影师拍摄了把印度农作物种子运到“种子库”的全过程,可跟进库后,她也只是趁工作人员进入冷藏种子室的瞬间,“躲在门口瞟到几眼室内的情况”。据说,挪威政府无偿出钱建了“种子库”,可挪威王储亲临视察时,想亲眼看一看种子库的“核心区”——冷藏种子室,竟被工作人员婉拒。特许入库参观的例子也有,但极少,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美国前总统卡特等。想想自己与“潘基文们”的“巨大差距”,记者对能进库采访已不抱多大希望了。
但进一步检索,发现至今未见有中国人入库目睹真容的资讯,如记者能进库采访,很可能是国内第一人,至少是中国媒体第一人。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记者给挪威农业部网站上公开的部长和新闻发言人信箱发了信,信中介绍了扬子晚报对保护农作物生物多样性的支持及对人类粮食危机的关注,还有扬子晚报的价值观、品牌、日发行量与影响力等等,表达了自己对“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浓厚兴趣,想让他们能安排记者入库采访云云。
没想到,几天后接到瑞典农业大学Roland von Bothmer教授的来信。他说,挪威政府已将记者的信转给了他,由他负责解答和安排,因为他实际负责“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对外联络和参观。据他介绍,该“种子库”由三方建设和维持。挪威政府是拥有者;全球农作物多样化投资基金是捐赠者;北欧遗传资源中心负责具体运作和管理。三方共同对“种子库”制定了一个很严格的访问制度,一年内只有四五次,一般安排在有新种子入库时。“种子库”也没有日常管理人员在朗伊尔城。所以,我们的愿望很可能落空。但他答应,他将一直关注这事,如果我们在朗伊尔城时,恰好又有了开库的机会,他一定帮我们争取。他真心希望更多中国人能了解到世界农作物生物多样化和“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重要意义。
就在我们即将启程出国前,Bothmer教授又来信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他说,全球农作物多样化信托基金会执行理事Aslaug Marie Haga女士正好8月7日要去视察,她很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并领记者参观整个“种子库”。他让记者直接与Haga联系。于是,记者去信联系Haga,她约记者8月7日在朗伊尔城一家宾馆大厅见面。走前特意上网看看Haga的背景,她是挪威人,曾任挪威高级外交官、议员、挪威政府三个不同部门的部长、科学研究机构主席等要职,近年致力于全球农作物多样化保护的公益活动。她目前就职和管理的全球农作物多样化信托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农作物遗传多样性永久保护组织,受到联合国、许多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全力支持。参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建设和运行只是这家基金会的一个重要项目。
国安皇马球迷冲突茅台十年神话落幕郭树清山东金改奶粉国家队被否黄金白银重挫金色iPhone叫价上万浙江党员摆摊算命朝鲜射击俄罗斯货船辽宁舰返港怒吼美女怒抽猥琐男上海地铁进食罚500五姐妹朱莉还有3年生命
0551-65316938
0551-65320226
ahqygk@163.com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