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种业图强

  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一杂交水稻种植大户家的已经发芽、准备用于育苗的杂交水稻种子(2023年4月6日摄) 杨文斌摄/本刊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到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再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快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党中央将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发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打好种业翻身仗,科技力量是关键。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我国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品种类型日益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加快应用;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水稻、小麦品种和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审定推出了一批优质绿色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优质短季棉品种、高油高产大豆等。

  也应看到,虽然我国有超过96%的农作物种植培养面积采用了良种,但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距离发达国家的60%以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加快育种迭代刻不容缓。随着全球生物技术革命的深入,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先进的技术正应用于种子创制中,并进一步融合AI、大数据技术向智慧精准育种迈进。这为我国种业创新带来机遇,推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育种中的应用,成为突破种业创新瓶颈的关键所在。

  加强生物育种底层研发技术。基因编辑、转基因等底层技术是实现精准育种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外有关技术研发布局早、积累深厚,当前很多核心技术专利掌握在拜耳等跨国种业巨头手中。要想不被“卡脖子”,就要鼓励原创性技术开发,围绕国家种业发展的策略和市场需求,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创新成果。并且积极申请国际国内专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避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加强现代生物学、AI等跨领域融合创新,从不同角度解决种业创新中的复杂问题。通过集合遗传学、分子生物学、AI、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形成交叉合作研究团队,瞄准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融合、智能化育种平台的搭建等领域进行创新。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出作物基因组后,结合深度学习等AI算法能快速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加速基因功能的预测和优良基因位点的挖掘,为精准育种提供相关依据;通过建立包含环境因子、作物生长数据、基因型信息的大数据库,结合AI算法,可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作物表现,预测新品种在实际生产中的性能,从而指导育种决策,缩短育种周期。

  在严格监管、科学评估之下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当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展开,例如抗虫棉、抗除草剂大豆和玉米等。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中,我国已经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应继续完善针对转基因作物和其他生物技术产品的法律和法规,确保所有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试验、生产和销售都遵循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估,对生物技术及其产物做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环境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确保技术应用不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能够造成不可预见的危害;加强科普,增强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客观认知。

  强化企业在种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种业振兴战略推动下,农业农村部已评选确定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大的种业企业组建成农业种业阵型企业,成为推动种业高水平发展的“领头雁”。下一步需要加强科研单位与阵型企业对接,推动技术、人才深度合作;引导阵型公司参与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和开发利用,加快优异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重拳出击整治种子套牌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为种业创新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在全球种业竞争的新格局下,坚持科技制胜,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石,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打好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种业翻身仗,有赖科研人员的辛勤耕耘、企业家的锐意进取,更有赖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各方资源汇聚成推动我们国家种业高水平发展的不竭动力。■

联系我们
电话:

0551-65316938

传真:

0551-65320226

邮箱:

ahqygk@163.com

地址: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


微信公众号